咨询热线

400-966-5960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实验室百科 | 医学院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新模式的探讨

实验室百科 | 医学院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新模式的探讨

更新时间:2022-11-04      点击次数:942

实验室是医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教学和科技研发的重要阵地。随着医学院校改革的推进和“科教兴国"理念的深入,医学院校逐渐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入,但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未同步改进,落后的管理模式与基础设施脱节的情况阻碍了科研进步与教学发展。



一、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一)实验室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各医学院校普遍实行实验室隶属于教研室管理的制度,实验室的建立和使用本着“服务于本学科"的理念。以教研室为依托的实验室数量多、规模小,各实验室之间相互独立,合作不够紧密,虽然方便各教研室使用,但是给综合性实验的实施带来了困难。由于各教研室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有些教研室“本位主义"较严重,认为本单位的实验仪器归本单位所有,不愿对外开放;实验仪器的所属关系复杂,不能做到集中统一管理,在进行实验时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实验室互相冲突,仪器的使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预较大,造成实验室资源的浪费,影响正常的教学与科研秩序[1]。

(二)实验室队伍建设不合理医学院校普遍注重教师与科研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不够重视,大众对于实验技术岗位的评价普遍偏低,岗位安排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专业水平,经常出现没有工作经验或不能胜任其他工作的人任职技术岗位的情况,导致在职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普遍不高,消极怠工情绪常见,出现恶性循环,不能适应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发展。这种现象也造成人才流失,实验室技术人员不稳定性增大,不利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三)实验室管理复杂低效目前实验室的管理大致分为三种:垂直管理、双重管理、多重管理[2]。垂直管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双重管理和多重管理虽然是由多方负责,但易造成责任不明确、流程复杂、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各种管理方式各有千秋,在选择上要尽量规避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各院校实验室对于管理体制的了解较少,部分实验室管理者思想上不够重视,方法不够科学,不能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择,直接照搬照抄兄弟院校的管理制度,这样筛选出来的管理制度大都不适用于本校的管理实际,成为教学科研发展的绊脚石。

(四)实验室教研秩序差实验室除承担科研任务外,还承担着教学任务。由于实验室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面对教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容易导致实验室使用不合理,有的实验室空着,而有的实验室过度拥挤,教学秩序差,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3]。实验课上带教老师虽然安排人数较多,但真正起负责指导作用的只有几个人,不利于日常教学秩序的维护和学员对于知识的掌握。在科研方面的发展上,实验室经常出现拥堵现象,实验仪器的使用需要排队,不能及时处理样品会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这种现象亟待整改。


二、医学院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建立

(一)实验室仪器预约平台的建立建立实验室仪器预约平台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由显示层、逻辑层、数据层组成,应用MySQL数据库,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连接的架构,使用DreamweaverCS6实现网页设计,编程语言使用JSP,基于Web框架和三层结构开发,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可视化程度高,便于操作与维护。该平台主要安装在各教研室的办公电脑上,系统录入院校内所有仪器。该实验预约使用平台的功能模块包括:基础信息、教学信息、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内部管理、个人中心、管理中心[4]。实验人员登录个人账号,即可进入可视化界面,通过选择不同模块,进入不同功能分区。可以随时通过该平台在线预约,并且可以查看仪器状况、使用指南、使用历史记录、开放时间等信息。结合自身使用需求,进行更合理的选择。仪器预约使用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在仪器由于使用不当发生故障损坏时,可以明确责任到使用的个人,便于及时纠正错误,避免更大的损失。平台在运行一定时间后根据使用情况,生成量化表格,统计各大型仪器使用情况及运行情况,对于不能精确分析的仪器及时维修,对于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求量的仪器种类及时加以采购,高效利用基础设备建设资金。

(二)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体系的完善加强素质培训,定期组织专家及高级技术人员授课、技术人员业务水平考核,量化考评制度,建立奖惩措施,根据“一专多能"的要求,督促实验室人员掌握与自己学科相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基础技能。对在职技术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其具备处理实验室日常安全事务、实验室大型仪器使用规范、实验室应急事务处理的能力,做到与时俱进,符合新一代技术人员的从业要求[5]。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人才进行学科创新,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承担起重担。除对在职人员培训外,还应该做好技术人员的选拔与薪资待遇的提高,提高对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提升技术人员的地位和薪资,达到和其他科研人员相当的水平,为技术人员争取合理的福利待遇;提高从业门槛,积极争取高学历人才,鼓励其他人学习深造、读研读博,提升自身能力[6];建立严格的制度规范,健全监督评价激励体制,减少人员流动性,明确岗位到人,避免人才流失情况的发生,确保实验室平稳运行。努力打造一支学历高、专业技术水平高、思想作风过硬、人才结构合理的实验室技术队伍,增强科研实验平台的技术服务能力。

(三)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先进、全面、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是实验室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可保证实验平台平稳运行,进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有效。通过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推进实验室全面发展。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管理制度,对于有贵重、危险实验仪器的实验室应采用双重管理或多重管理方式,指派专人负责,做到第一时间处理请求、第一时间处理突发情况,学校领导与实验室主任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对于一般的实验室可采用垂直管理制度,便于明确责任,简化使用申请流程。充分发挥实验室主任的带头作用,保证实验室主任切实参与到日常的实验中,亲身了解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实验室长期发展计划[7]。实验室管理方式由静态控制向动态控制转变,建立集中调拨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打破“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提高需求的响应速率,从而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在实验室的人事安排方面,人员的调配与岗位安排要合理,要充分了解每名人员的专业与工作经历,尽量做到岗位与人才相契合。在大部分岗位与人才的选择确定后,对剩余的人员进一步发掘其优势,进行岗前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与个人优势,确保岗位人员“能上任,上好任"。

(四)实验室现代化水平提升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实验室应定期对校内仪器设备资产进行清点核算,召开实验室人员全体会议,分析调研数据,研究标准化实验室资源配备方案,明晰各级管理职责,确定近期资源配置计划。同时实验室要做好仪器设备的及时淘汰与购置,更好地满足实验需求。这就需要学校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教研室方面做好按需购入,合理分配资金,实验室方面做好技术人员的新仪器培训工作,确保仪器安全有效运行[8]。除此之外,在日常的实验室管理中,利用好现代数字化平台,根据平台整合的数据,量化实验室各方面的需求,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避免出现个别仪器使用过度拥挤,其他仪器却空置的情况,也避免出现某个时段整个实验室都特别拥挤的情况,应用实验预约平台做好时段人员限流,错峰使用仪器,避免人员拥挤。在实验试剂的管理上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购入试剂和使用试剂的同时在系统内进行登记,在所有试剂瓶上贴好标签,防止误拿错拿,试剂瓶未使用完也要做好归库的登记工作,做到全程跟踪每一瓶试剂的走向。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可以准确无误地对实验室内的试剂数量和种类进行清点,大大减少了试剂遗失现象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节约了人力物力。

(五)实验室教研能力提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加大查课力度,落实带教老师负责制度。对于课上认真负责、备课充分,能承担起相应教学任务的教师要积极表扬鼓励;对于懈怠的教师要进行批评教育[9]。量化教师的日常表现,提高重视程度,将其作为年终考评、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切实保障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规范实验教学与实验室使用秩序。针对实验课上课人数较多、实验室较少的实际情况,实验中心应积极与教务部门协调,合理安排上课时间,重新制定教学计划。人数多的班级可以采用分班次、分时段上课,也可以采取适当增加课时的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合理安排带教老师,让经验丰富的教师与缺乏教学经历的教师合作教学,起到帮带作用,同时也要让每一位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达到实验课预期的教学目标[10]。建立实验室值班轮转制度,由在职实验室人员轮流值班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及大型贵重仪器的保管维护工作,在研究生科研项目或本科生第二课堂等活动使用实验室时,要做好贵重仪器的登记,危险性的试剂尽量用相似试剂替代,如果遇到替代不了必须使用的情况,要提前向实验室安全人员申请,不得单独操作。在使用危险试剂或大型仪器时,实验技术人员要担当起安全员的职责,负责人员要全程陪同实验操作人员,起到监督和保护的作用,确保在出现突发情况时安全员及时到位,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大型实验中心的组建对于科研任务重、教学压力大的院校实验室,实验室多而小的特点不适合学科发展,亟待组建大规模实验室。管理部门可以向上级申请组建大型实验中心,将实验所需的主要大型仪器集中安置,实验中心不从属于任何教研室,由实验室中心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对校内人员开放,通过预约平台进行预约后方可使用[11]。实行门禁管理制度,避免无关人员进出,保障实验中心安全;引进先进仪器,安排多名经验丰富、实验技能水平高的实验技术人员直接参与管理,直接解决了跨学科综合实验实施困难、手续繁多、大型实验仪器难以统一管理等问题。实验中心的建立还有利于对学校固定科研资金的充分使用,由实验中心集中申报采购,保证资金流向透明、合理,便于监督[12]。

(七)建立反馈机制,促进实验室全面发展实验室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目的就是服务于广大师生,所以如何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及科研服务才是管理者最需要考虑的问题[13]。这种反馈机制依托于数字化平台,以电子问卷为载体,相对于传统的纸质问卷,成本低廉,实施方便,大大减少了人为误差,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是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的得力助手。实验室管理部门可以每季度或半年对全院师生发放电子问卷,调查师生对于实验室的意见及改进措施。匿名填写保证了群众畅所欲言,依托实验室数字化预约平台录入分析收集到的有效问卷,通过计算机分析软件将有固定选项的部分汇总成表格,将问卷的主观部分整合起来,审阅汇总的信息,分析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召开实验室全体成员大会,根据问卷上呈现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制定实验室现阶段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及时加以实施。


三、结语

医学院校是培养人才、科学探索、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而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开展实验、教学的载体。随着实验室先进化程度的提高,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进迫在眉睫。我们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智能化管理模式实验室发展,加强实验室综合能力。



河南农业生物 | 成都智能科技 | 河南生物科技 |